专辑:恰许同学年少
艺人:许飞
厂牌:步酷音乐
时间:2008/04/22
评分:★★★☆
在选秀这座大观园中,许飞的确很民谣,但对于民谣这个小圈子来讲,她的歌曲恐怕充其量就只能算是带着港台流行味儿的民谣。
民谣对于流行音乐不是万能的,但拥有民谣气质(是指内在气质而不是指外在的编曲风格)的流行歌儿,有时候确实能起到净化杂质、洗练浮躁的作用。因此,尽管许飞的民谣离真正的民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,但也就是凭借着这么仅有的一点儿稀释但还算正宗的民谣味儿,还是让她的专辑成为迄今为止所有选秀歌手专辑中,最接近表现纯粹自我、最接近率真、质朴、纯粹和清新的一张唱片。
这张《恰许同学年少》最突出的地方还是它的概念,而这种概念并非是通过文案的解读,以及曲目的结构或玩文字游戏这种后加工方法所获得的,它更多的还是以围绕主题创作作品的方式来完成。因此即使没有通稿、介绍和照片,听完整张专辑之后,还是会让人不约而同的得出一个印象——这是一张关于告别年少、回眸成长的专辑,而青涩则成了整张唱片的基调色。
在制作上,专辑至少在风格上比较对口的请到了陈升、袁惟仁和周治平三位制作人,从商业效应上来讲,前者的出现是最具震撼力的,因为后两者由于一直在主流圈中讨生活,实际已经很难起到让人颤抖的效果,而前者则除了以制作人的角色捧红过刘若英后,就一直鲜与主流乐坛有过什么亲密关系,也因此这张专辑除了理所应当的吸引“飞碟”捧场外,恐怕也能让许多哈升叔的文艺中青年,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一场好戏,等待着陈升这一次的出手,究竟是慧眼还是失节。
但是,升叔这一次恐怕要无颜以对一回他的歌迷,由他作曲并与许飞共同作词的作品《吉林到北京》,虽然拥有一个很经典的心路历程主题,而风格也是最最最典型的升氏民谣风格,但许飞的演唱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,知道的还会在究竟是演唱还是朗诵这样的哲学问题间犹豫徘徊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从吉林到北京是向黄世仁讨债呢!陈升用这种风格来为许飞创作,很明显是为了突出民谣的那种故事感和个性棱角,但升爷大概忘了他是几百年才难得出现的人物,他能在歌曲高潮时亦醉亦笑亦狂而让人觉得洒脱,但大多数人却学不来这招,而他的旋律,尤其是那些介于走调和不走调之间的即兴,大多都是很难在五线谱上找到相应位置的,这就难怪让一直唱惯正常歌曲的许飞乱了套了,不仅没能因为陈升的出现增色,反而把她自己逼到了初级影视歌手的地步。
一曲《吉林到北京》,险些让人失去了继续听专辑的勇气,好在之后的《淡淡的歌》,由于又恢复许飞的路数,也终于将这张专辑又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。细腻的旋律、感性的歌词,重返凡夫俗子的世界,许飞自然显得驾轻就熟;同样的,一曲很普通的痴情忧郁情歌《木偶》,许飞于作品粗线条中表现自己声线细节的处理,也就足够发挥此类作品那种催人共鸣的效果;《年少》依然是这种风格的延续,青涩与暗哑的效果交杂着出现,感叹青春流逝的神伤也就夺眶而出,很有当年校园民谣的范儿;《痊愈》则又是《年少》在感情主题上的一个成长版,而其袁惟仁出现在这首作品中进行和声,虽然也是一种合作噱头,但把他和这几首专辑中最出彩的作品放在一起,你就会恍然大悟,原来最适合许飞的,还是袁惟仁这样小情小调的都市民谣,是用民谣线条勾边的港台流行歌儿,一旦往陈升这样诗化的、草根化、半人半仙的路子靠过去,许飞首先就过不了小家子气这一关。
而介于朴实和玩票之间的《大头与飞碟》,则可以看成是很多专辑中都会有的换口味作品,搞搞新意思而已;有意思的倒是李宇作曲的《1993》,那旋律那结构那味道,真是像极了前两张专辑时期的曹方;而最后还是与陈升合作的《爸爸妈妈》,与《吉林到北京》相比,总算是有了点起码的搭调,但总是过不了高潮临界点的声线,还是让这首作品无法像陈升自己演绎的同类型作品那样——飞起来。
总体来讲,《恰许同学年少》就是这么一张不俗(相对大主流之俗)却不脱俗的专辑,它延续了以袁惟仁为代表的华语流行民谣的优良传统,没有突破它的既有格局再创新高,但也没辱没了这种风格,基本属于正常发挥,且小有感性亮点。但整张专辑最大的败笔,还是陈升的添乱,它在无情暴露出许飞所短时,其时也在无形中展现出陈升所长——这世上啊,除了我陈升能把自己的不着调唱出荡气回肠的效果,别的人想都别想。